气象科普-防灾减灾系列之雷电:雷雨天如何防雷击?
——民安防雷,你身边18年的防雷专家,因为有你,所以坚持,给您最安全的质量保障,为您保驾护航!
雷电是自然现象,喜爱在尖端放电雷电是大气中强烈的超长距离放电过程,通常伴随着强对流天气过程而发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雷电因其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强烈的电磁辐射以及猛烈的冲击波等物理效应能够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常常导致雷电灾害。
“雷击一般有直接雷击和间接雷击两种形式,直接雷击包括雷电直击和雷电侧击,指在雷电活动区内,雷电直接通过人体、建筑物、设备等对地放电产生的电击现象。
所谓间接雷击指的是直击雷辐射脉冲的电磁场效应和通过导体传导的雷电流,如以雷电波侵入、雷电反击等形式侵入建筑物内,导致建筑物、设备损坏或人身伤亡的电击现象。”防雷专业人员介绍道。
电喜爱在尖端放电,因此人如果在户外的大树下、旷野孤立的茅草棚和瓜棚、建筑物的房顶,以及山顶、河边、海边、湖边等地躲避雷暴天气时,较为容易遭受雷电袭击。
从雷电伤亡统计来看,农田、在建的建筑物、开阔地、水域等环境发生雷击灾害的比例最高,这是因为,在农田、开阔地、水域等,人们往往单独劳作或行动,而且地势平坦,相对而言人体位置可能较高,因而更容易被雷击中,雷电流可能会从头部进入人体,再从两脚流入大地。
由于直接雷击时电流很大,很容易使被雷击者受到伤害。
在建的建筑物一般没有防雷设备,钢筋、铁管等电导体很多,因而也容易遭受雷电袭击。
日常防雷误区需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防雷观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防雷专业人员也举例进行更正。
【误区1】
在室内无须避雷很多人认为,雷电来临时,躲到室内比较安全,但这也只是相对室外而言,在室内如果不注意采取措施,除了会遭受球形雷直接袭击外,更可能遭受间接雷击的侵害,所以在室内防雷要做到:关闭好门窗,尽量远离金属门窗、幕墙、有电源插座的地方;不要站在阳台上;不要靠近、触摸任何金属管线,包括水管、煤气管等。
房屋如无防雷装置,在室内最好不要使用任何家用电器,并拔掉所有的电源插头。
【误区2】
雷雨天气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打雷下雨天,我们家人照旧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市民陈先生说道。
这其实是很多人的一种误区,专家指出其实雷雨天气不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为了采热的需要,人们习惯将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到屋顶上阳光充足的地方,而这样安装往往会超过建筑物上原有的防雷装置高度,使其完全暴露在雷电直击的范围内,且内置有电加热电源线和传感信号线直通室内,它的金属构件较多,事实上热水器就变成了一个接闪器。
建筑物一旦遭受雷击,热水器经常是“挨打”对象,而且部分雷电流将通过热水器的管道、电源线和信号线直接进入用户室内,轻则将导致热水器和家用电器烧毁,重则将出现爆炸、火灾或人员伤亡等。
【误区3】
金属物品更易被雷击坏实际上,一些容易招致雷击的物品,其导电性能良好,被雷击中后电流疏散的相对较快,本身并不容易集聚电能。
反而那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比如水泥屋顶、墙面等,遭雷击后,更容易在局部产生高压而炸开断裂。
因此,做好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误区4】
矮楼比高楼安全有人认为,高楼容易成为雷击目标,避雷时躲进矮楼内肯定更安全,这也不科学。
如果矮楼与高楼临近,遭雷击的可能性非但不会减小,反而会大大增加。
建议完善高楼周边矮楼的防雷设施,从而降低矮楼遭受雷击的风险。
【误区5】
装上避雷针就能百分百避雷避雷针只是建筑物外部防雷的一部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子设备日益自动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器件的大量使用,都存在防雷电冲击能力弱的问题。
电子设备在日常运行中常常被雷电击坏,甚至造成系统瘫痪和人员伤亡。
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内部防雷措施是十分必要的。